秭归:“三聚焦三强化”助推社区矫正工作提质增效

日期:2025-07-01 14:21来源:秭归县司法局
责任编辑:秭归县司法局阅读量:

  今年以来,县司法局秉持“矫心正行、帮扶并举”工作理念,锚定心理矫治、教育帮扶、监管服务三大关键领域精准施策,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从“管得住”向“矫得好”的质效跃升,切实帮助矫正对象重塑人生坐标,以积极姿态融入社会,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司法行政力量。

  聚焦心理调适,强化疏导服务,倾心倾力促矫治

  建立“入矫评估——动态监测——跟踪回访”的全链条心理矫治机制,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注入“心”动力。

  入矫时精准画像。矫正对象报到后,依托专业心理测评系统,运用标准化量表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和风险评估,建立“一人一档”心理矫治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量身定制个性化矫正方案,为后续科学矫治奠定坚实基础。

  在矫中靶向施策。矫正过程中,加强走访联系,以共情帮教搭建沟通桥梁,通过巧设场景、善引话题,与矫正对象建立信任纽带。一旦发现潜在问题,立即启动干预机制,依据个体实际情况动态优化矫正方案,确保心理调适工作精准有效。同时,健全“县中心+12个乡镇站”的心理服务网络,实现心理咨询室全覆盖,通过理论培训、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心理矫治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

  解矫后温情回访。在解矫前夕,推出“回归过渡期”心理支持服务,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对苗头性、倾向性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助力矫正对象提前调适心态,消除社会融入焦虑,实现从矫正期到回归期的无缝衔接。今年以来,累计制定个性化心理矫正方案300余个,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服务30余人次。

  聚焦学习教育,强化思想引领,正心正念促帮扶

  构建“学、思、用”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不断提升矫正对象法治意识、道德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

  法治教育划红线。紧扣学习教育计划,结合普法重要节点开展集中专题学习,拓展线上“法治微课堂”,定期组织“与法同行”专项知识测试。推行“三官释法”警示教育机制,邀请民警、法官、检察官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沉浸式教学,在矫正对象思想深处筑牢“畏法度、守规矩”的自觉意识。

  思想教育铸灵魂。将“屈子学堂”全面融入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全过程,常态化开展“感悟屈原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主题活动,组织矫正对象寻访屈原故里、诵读屈原作品、讲述屈原故事,引导矫正对象重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就业帮扶启新程。邀请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士围绕《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开展专题讲座,结合劳动合同签订、劳动权益保障等高频场景进行深度解读。定期组织矫正对象走进本地工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直观了解企业用工流程与创业实操环境。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对接机制,精准推送适配岗位信息,多措并举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就业。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专项学习60余场次、就业创业法律宣讲12场次,提供就业创业法律咨询80余人次。

  聚焦严管厚爱,强化监督帮扶,砺纪砺情促回归

  坚持“严管塑形”与“厚爱润心”的双向发力,推动矫正对象实现从“身份矫正”到“思想矫正”的深层转变,铺就“向阳新生”的回归之路。

  刚性约束筑牢监管防线。依托“智慧矫正”一体化平台实行24小时电子巡查,严格落实周报到、集中学习、外出审批等制度。对不假外出、逾期报到等违规行为,及时采取训诫、警告措施;针对屡教不改、严重违反社矫纪律的对象,果断运用提请治安拘留、撤缓收监等手段形成有力震慑,以制度刚性织密社区矫正安全防护网。今年以来,审批矫正对象跨县市外出活动10人次,提请治安拘留1人、撤缓收监1人。

  柔性帮扶传递司法温度。秉持人性化管理理念,针对矫正对象面临的生活、就业、医疗等难题,联动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通过提供临时救助、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班、开辟医疗绿色通道等举措,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帮助矫正对象重燃生活希望。

  公益实践重塑社会联结。成立“点亮”等志愿服务队,鼓励矫正对象积极参与“暖心义剪”“净心洁城”“爱心助学”志愿服务活动100余人次,在文明实践中重建社会责任感,修复受损社会关系,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