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蕴茶乡·法润五峰 ——以法治匠心守护文化根脉的“五峰实践”

日期:2025-06-30 08:32来源:五峰县司法局
责任编辑:五峰县司法局阅读量:

  近年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立足本地文化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法治护航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宜昌市)成功创建湖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以“近”谋“远”:立规范积蓄发展动力,法治保障长效赋能

  民族立法护其“根”。利用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优势,出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明确重点保护的非遗名录12类40余种,厘清县政府及各部门职责。2024年组织开展该条例执法检查,运用法治约束力与保障力提升五峰非遗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保护产权凝其“智”。县委宣传部、县人民法院、县文旅局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知识产权和音乐:感受知识产权的节拍”主题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座谈问需、案例剖新、疑点讲解等方式,为《我在茶乡等你来》《高山之巅》等10余部土家族音乐、舞蹈非遗作品的传承与创作提供专业知识产权法治保护。

  法治调研谋其“策”。每年度开展法治调研征文活动,将“加强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法治保障”定为核心课题,组织各地各单位建言献策,为法治更好服务保障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智力支撑。2025年以来,共收集各单位相关信息和文章10余篇,向县委县政府报送4篇。

  以“今”承“古”:新载体激活传统基因,普法质效显著提升

  法治文化作品“出新”。国家级非遗南曲传承人陆先模将法治内容融入传统曲艺,创作《宪法颂》《曲说民法典》等南曲作品。依托“村村响”广播、“魅力五峰”新媒体平台开设《长乐民间故事》专栏,播出涵盖土家风俗、社会治理、道德规范等内容的民间故事40期。《新官难不住巧媳妇》《您滴五斤就算哒》等运用民间法理解决纠纷的法治故事,让群众在春风化雨中感受法治力量。

  特色普法IP“出彩”。创新推出融合了五峰红花玉兰、土家族西兰卡普和后河保护区极小种群代表长果安息香等特色元素的法治科普IP形象“五小法”“五小治”“长果儿”,配套周边礼品和文创,通过微信、抖音等线上平台开展趣味普法,结合线下人形玩偶互动,打通普法进基层“最后一米”,相关实践获宜昌市电视台专题报道。

  丰富活动融合“出圈”。组建“茶乡说法”普法志愿服务队,利用“过赶年”、端午等传统节日活动现场开设普法集市,“三房坪·幸福里”活动吸引超1万人参与。“法治文艺轻骑兵”常态化开展“法治文艺下基层”巡演,通过《土家茶歌》、普法小品,法治问答等形式深化群众法治观念,累计受众超2万人次。举办五峰首届“法”式集体婚礼,10对新人在民法典拼图与“法”式浪漫盲盒互动中传承和弘扬“传民俗+创新风”的价值观念。

  以“刚”护“软”:强机制筑牢法治根基,多维守护文化根脉

  立柱架梁实现机制建设系统化。出台《法治五峰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乡镇法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将繁荣法治文化列为重要工作任务。健全法治文化作品征集评选工作机制,并积极向上报送优秀作品,《好大个事》《底线》等4个普法视频分别在全国、省市微视频大赛中获奖。

  夯基垒台实现阵地建设立体化。深化县、乡、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成县级“生态司法”法治文化广场,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法治建设示范村(社区)1个、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1个。将法治文化候车亭、垃圾分类法治科普园、生物安全警示教育基地等公共空间打造为集法治宣传、文化传承、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阵地,发挥“教育+互动+传承”复合作用。

  铁腕守护实现司法保障刚性化。县法院、检察院协同联动,在全国率先发布万里茶道节点湖北省首张《司法保护令》,明确禁止破坏历史风貌、违规新建建筑等行为,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守护文化根脉,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文物保护。五峰督促保护万里茶道(五峰段)文化遗产资源行政公益诉讼案,于2025年6月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典型案例。